👨🍳廚廚案例分享✍️
----------
40歲品牌管理顧問,前來諮詢減重問題與睡眠品質改善
工作時間不是很固定,忙起來很忙,空閒時也比較輕鬆,工作關係及個人習慣很常使用電腦和手機,包括睡前。
因為工作壓力的關係加上自已晚睡晚起作息不規律且會打鼾。進食時間不固定,但一旦餓起來就很想吃高熱量食物,更缺乏運動的時間。日子久了發現體重愈來愈重,白天精神變差,情緒控制也受影養…
---------
✍️人類與其他動植物一樣,因為活在地球上而演化出一套與地球自轉同步的生物節律(Circadian Rhythm),提出這個理論的人也獲得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。這個理論在中醫與印度阿育吠陀經都有相呼應之處,黃帝內經記載「陽氣盡則臥,陰氣盡則寤」,或說「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」都道出這樣的道理。
當作息與體內的計時器不一致時,就會因為各種神經傳導物質與賀爾蒙的紊亂而罹病。而肥胖症與自律神經失調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,原理如下:
✍️哺乳類動物,尤其會冬眠者(例如北美棕熊),包含人類在長時間的睡眠中之所以不會低血糖休克,是因為會分泌瘦素,分解體內脂肪以提供穩定的熱量需求。而清醒時(眼睛見到日光波長),自然會分泌飢餓素與皮質醇(一種腎上腺素)以驅使我們進食,同時維持清醒(精神能夠集中不會腦霧)。睡太少、作息不規律、晚上會打鼾(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)的患者自然會自律神經失調與累積脂肪。這件事情符合我們平常所觀察到的「壓力大時容易去吃高熱量高GI食物」(皮質醇的驅使)、「打鼾的人減重困難」、「熬夜的時候容易肚子餓」(瘦素與飢餓素的分泌失衡)。會造成這些事都不是人主動樂意去發生的,但如果能掌握箇中道理,自然能調理自己的作息:
☝️原因一:結構性障礙
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會發生在醒睡之間,淺意識下發生的事情本人自然不會發現自己會打鼾,但因為反覆的短暫窒息,會讓身體阻止自己進入深層睡眠,所以病人會「睡再多都會累(睡眠量夠但品質很差)」、「夢很多(因為都在淺層睡眠)」、「夜尿多(抑制抗利尿的分泌)」、「白天腦霧,注意力不集中,打瞌睡」,長期下來血壓、血脂、血糖都回攀升,絕對不是年紀到了退化一定會三高。治療方式有配戴「陽壓呼吸器CPAP」、「止鼾牙套」、「手術搭配前兩者輔具使用並且減重」。
✌️原因二:假的陽光
科技進步,讓很多3C產品問世,問題是這類螢幕中的「藍光」透過眼睛的接收,會讓我們中樞分泌「血清素」以維持清醒。(附帶一提,血清素同時也是控制學習、心清、進食的激素)所以要避免讓腦袋有「現在是白天」的錯覺,睡前至少一小時避免3C產品。另外現在很多智能家電有所謂「日出日落模式」,隨著不同時間會調整不同光的波長,進而模擬陽光的變化,也能達到調整作息的視覺效果。
👌原因三:進食時間紊亂
控制我們生理節律(Circadian Rhythm)的器官除了中樞(下視丘)外,就是「腸胃道」,因此有「第二大腦」之稱。很多與作息有關的血中激素(例如剛提到的血清素)都是由腸胃道分泌,而進食後血糖的穩定也影響醒睡節律。那怎麼「吃」才好「睡」?答案是學習古代人的進食模式。中國古人說「過午不食」以及穆斯林在齋戒月也是「日落後不食」背後有其養生的道理-維持血糖與激素的規律性。因此最近提倡的168間歇性禁食(intermittent fasting)、地中飲食(Mediterranean diet),當然如果意志力不夠堅定,也可以嘗試藥物輔助。
4️⃣原因四:交感神經的刺激
咖啡因至少需要12小時代謝,如果要喝最好在中午之前喝完,避免提神效果延伸到睡前。同樣的道理,有運動習慣者也建議不要在夜間運動。當然,工作上的壓力造成的交感神經刺激也是原因之一,透過營養素或激素補充都能幫助都能有幫助。
助眠藥物的迷思
雖然能夠立即見效的助眠藥物健保開立就有,但例如BZD類的安眠藥是會增加淺層睡眠,可是減少深層睡眠,所以很多人服用後會反應「身體有睡、腦袋好像沒睡」的錯覺,使用上要斟酌其利弊。
助眠營養素
其他助眠的激素如褪黑激素(Melatonin)與血清素(Serotonin)等目前台灣TFDA有藥物管制,民眾很難接觸到。
目前容易接觸到而有用的助眠營養素有:黃體素(醫師開立)、「有活性的甲基化」B群(輔助代謝腎上腺皮質醇)
白天可以使用提神性營養素有:「有活性的甲基化」B群(輔助合成血清素與多巴胺)、適應源(Adaptogen,人蔘、紅景天、西伯利雅紅蔘、南非醉茄等植物的萃取物)
👨⚕️黃昭勳醫生廚廚👨🍳
💉耳鼻喉頭頸專科💉
留言列表